投资者保护宣传活动之一 :红色金融小故事两则
发布人:广州发展投资者关系部发布时间:2021-06-24 10:13:42

      红色金融小故事之一: 红军第一次统一着装背后的财经故事

      在中央苏区,闽西长汀由于经贸发达、市面繁荣,被誉为“红色小上海”。在这里诞生了中央苏区最大的一所医院;在这里红军第一次统一着装……长汀流传着许多红色财经故事。

      红军第一次统一着装

      在长汀县博物馆中央苏区“红色小上海”陈列馆内,陈列着我军第一次统一着装的红军军装:灰蓝色、布质,上衣为中山装式,两个上贴袋,领口缀红领章,领子上绣一圈黑边;裤子为普通样式,配绑腿;军帽为八角形,缀红五星帽徽。这套简朴军装,就是中国共产党建军史上的第一套统一的军装,始于闽西长汀县。

      1929年3月,毛委员、朱军长率领红四军首次入闽,在长岭寨一举消灭了国民党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2000余人,打死旅长郭凤鸣,解放了闽西重镇长汀。当时的长汀城,物产丰富,富商云集,手工作坊遍布城乡。在长汀地方党组织的积极配合下,红四军没收了10余家反动豪绅的财产。当时红军“给养已不成问题,士气非常振奋”。红四军前委决定给每位指战员发4元零用钱,同时在长汀赶制4000套军装。

      红四军自创建以来,“军装”各式各样,相当破旧,急需更换。红四军前委决定利用长汀良好的缝纫、印染条件,赶制军装。当时商店没有灰布,红四军后勤供给部就与染布坊联系,把布匹染成灰色。又将个体分散的裁缝工人和一家专做军装的裁缝厂组织起来,在南门街郑屋成立了红军临时被服厂(后来发展成为中华苏维埃被服厂),共有裁缝师傅20多人、缝纫机12台。临时被服厂两班倒,每班8小时,日夜加班赶制。

      新军服的样式是由毛泽东、朱德、陈毅亲自审定的。毛泽东同志说,红军军服领口上的两个红领章代表两面红旗,领子上绣的一圈黑边是为悼念列宁逝世5周年。陈毅同志则对军服的颜色作了说明:“灰蓝色代表天空、海洋、青黛的群山和辽阔的大地。”“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军队的第一次统一着装。

      美国著名作家史沫特莱所著《伟大的道路》援引了朱德的回忆:“现在我们终于有了第一批正规的红军军装,它没有外国军装那么漂亮,但对于我们来说,可真是其好无比了。”

      从福音医院到中央红色医院

      地处长汀县城卧龙山下的福音医院,是1904年英国人创办的教会医院,土木结构平房,占地面积1655平方米,1926年改名福音医院。内设急救室、门诊室、内科、外科、五官科、妇产科、化验室、药房等,共有医护人员9人,病床20张,医疗设施比较先进,药品由英国进口。

      1927年9月,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等率领“八一”南昌起义军向广东挺进,在江西壬田和会昌与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两次激战后,带着伤病员来到长汀。福音医院为起义军收治了大批伤病员。其中,陈赓在这里保下了受伤的腿。

      时任福音医院院长傅连暲在回忆录中记载道,“会昌战斗中,陈赓的腿骨被子弹打断了,刚送到我们院时,他因流血过多,脸色焦黄,身体非常虚弱,伤腿肿得很粗,红而发亮。”每次替陈赓清理伤口,傅连暲都要先揭开盖住陈赓腿的被单,那腿伤简直让医生、护士不忍睹,但清理过程中,陈赓非但没喊一声痛,还饶有兴致地和护士谭惠英说话。

      为了保住陈赓的伤腿,傅连暲和其他医生采取了“保守疗法”,每天用“由素”替他消毒,用夹板固定,同时拿新鲜牛奶给他喝,增强他的抵抗力,总之是想尽种种办法,避免截肢。在这样持久而谨慎的医疗护理之下,陈赓的伤腿终于被保下来了。

      长汀县委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康模生介绍说,起义军离开长汀后,傅连暲不顾个人危险,把部分重伤病员留在福音医院继续治疗,并千方百计保护他们,直到他们痊愈出院。 1931年秋后,长汀已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福音医院也成为中央苏区最大的一所医院。1932年秋,毛泽东因病从江西瑞金来到福音医院休养所养病。1933年初,福音医院迁到瑞金,正式命名为中央红色医院,傅连暲担任院长。

      (来源:新华网)

 

      红色金融小故事之二: 访人民银行旧址 忆人民币诞生 寻金融史

      在建党1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热衷于红色旅游。位于石家庄市的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旧址“小灰楼”吸引了不少游客探访,他们到这里来寻根人民币诞生,了解中国的金融史、货币史。

      “小灰楼”坐落在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55号(原中华北大街11号),目前已被改建为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旧址纪念馆、河北钱币博物馆。走进院子,迎面是董必武和中国人民银行首任行长南汉宸的全身铜质雕像。楼体正中为三层灰瓦铺顶的门楼,楼门两侧为二层楼体。青灰色的墙砖、古式的墙灯、黑色的围栏、围栏上装饰着古钱币和中国人民银行行徽。徜徉其间,感到既崭新又古朴,既庄重又典雅。

      “小灰楼”墙体上的碑文记载着如下字样: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十一月一日开工三十年九月三十日竣工,建设总署。“‘小灰楼’刚建成时是日伪华北建设总署和石门河曲工程处的办公楼。解放后移交给当地驻军,改革开放后曾被出租,楼内外的建筑格局曾一度遭到破坏。后经多方努力,最终于2008年6月由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开始对其修缮。”中国人民银行旧址纪念馆宣传科王璟说,“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人民币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据介绍,解放前,由于敌人的分割包围,严密封锁,各个根据地的财政经济以及货币金融工作都是相互独立分散管理的,货币一直实行“统一领导,分散发行”的方针,各根据地的货币仅限于在本解放区流通,各解放区货币兑换比价也不固定,这些因素直接制约了解放区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为此,1947年3月25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五大战略区财经要员齐集现在的河北武安县召开华北财经会议。为统一思想,中央派遣董必武前往指导会议。   “

      他们走到山西省五台县的时候,携带的干粮吃完了,通讯员就去旁边小店买烧饼。可说了半天小店只收晋察冀边区银行发行的货币,不收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的货币。无奈之下,只能用带的新布料给孩子换了俩烧饼充饥。”中国人民银行旧址纪念馆宣传科王璟说,“这件事对董必武的触动很大,使他更深切感受到统一货币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经过讨论研究,1947年8月1日,董必武向中央上报了《华北财经办事处组织规程》,其中明确提出“筹建中央财政及银行”。8月16日,中央复电批准了这一规程。晋察冀边区银行副经理何松亭与南汉宸商量后,建议统一的银行名称为“中国人民银行”。10月2日,董必武特此致电中央,随后,华北财经办事处决定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1948年年初,南汉宸前往西柏坡请董必武为第一套人民币票版题写行名,董必武写下了“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大字。

      “第一套人民币是由晋察冀边区印刷局的设计师王益久和沈乃镛设计的,于1948年12月1日发行,到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按面额分为12种,按版别分为62种。”中国人民银行旧址纪念馆工作人员说。据介绍,当绘有毛泽东头像的第一套人民币设计票版报请中央审查时,被毛泽东婉言谢绝,他说:“票子是政府发行的,不是党发行的,现在我是党主席,而不是政府主席,因此,票子上不能印我的像。”于是,董必武又组织人员重新设计,提出将人民币主图主景改为“反映解放区工农业生产情景”的要求。

      1948年8月2日,5个品种,7种版别的人民币设计样稿获得审批,并发往各印制局制版印刷。1948年11月22日,董必武签发了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统一货币的训令。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南汉宸为第一任总经理,办公地点就设在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11号原华北银行所在的小灰楼。同日,中国人民银行钞票开始发行,在石家庄市和平山县先后发行了面额为10元、50元的人民银行新币。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和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标志着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极端混乱的货币、金融制度的灭亡和新中国统一的、独立自主的、基本稳定的社会主义货币信用体系的确立。

      如今的“小灰楼”系统完整地展现了中国人民银行和人民币诞生的这段历史。这座普通的青灰色小楼,静静地矗立了半个多世纪,好似一位世纪老人,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过往。

      (来源:新华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