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报道:营建健康发展的经营平台——访广州控股董事长杨丹地
发布人:admin发布时间:2002-12-12 00:00:00
    □中国证券报  赵维、陶君 2002-12-12
 
    广州控股(600098)自1997年7月上市5年来,由单一的电力产业发展成为大型基础设施核心产业群,净资产增长了1.4倍,实现了年均净资产收益率19.42%的持续增长,并且同期公司资产负债率从72%降到了47%。考察这一业绩的取得,广州控股并非利用财务杠杆获得高风险的高收益率,也没有依赖于大量非公平的关联交易。用公司董事长杨丹地的话说,企业可否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营建一个能让自己舒舒服服赚钱的经营平台”。
    杨丹地始终强调,办企业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自己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在哪里,企业的扩张、改造和创新一定要与之相适应。根据公司实际,广州控股明确自己的核心优势适于发展具有资源垄断性的大型基础设施产业和城市公用事业。杨丹地分析说:“基础设施产业资金门槛高,建设周期长,政府干预性强,而广州控股是国有控股投资公司,有进行大策划、大融资、大管理的丰富经验和管理团队,从事这一行得天独厚。”依此标准,几年来,广州控股从能源产业起家,先后成功进入了高速公路、码头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主干宽带网等信息基础产业及燃油、煤炭大宗商品的现代物流产业,建立起了自己的支柱产业群;同时也主动及时地避开了房地产、互联网络等与自身不相适应行业的投资风险。
    “培育一批赢利模式清晰的产业梯队”是广州控股扩张的又一特色。杨丹地认为,每个行业中都有利润最充沛、最稳定的核心产业,每个行业也都有成长性最高的一段时期,只有准备充分、看准时机一举进入高成长行业的核心基础产业,控制住其重要的战略资源,才能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和较高利润回报,做到稳稳当当、舒舒服服地赚钱;而当企业有能力不断地进入新的高成长行业以分享其成果时,就能做到超越一般意义的企业生命周期,实现永续发展。如瞄准广州内环路上马的机遇,广州控股果断控股50%一举完成了宽带干线网的铺设,使其在广州宽带信息产业中奠定了基础地位;再如因认识到广东95%的煤炭、油品靠外部运入,需求将迅猛增长,几年来广州控股不断投资新建油码头、油库等基础设施,到2001年其物流业经营收入达11.14亿元,已经占公司经营收入30%以上,成为公司继电力以后的又一大利润源泉。
    广州控股的健康发展还得益于其与控股股东关系的规范界定和良性互动。广州控股上市时,大股东广州发展集团有30多亿元不良资产需要处置,负担很重。但杨丹地认为,不能象很多国有企业那样通过上市公司圈钱和不平等关联交易去“救”母公司,而应采用积极处置不良资产办法使集团公司消肿缩小,同时让其承担为股份公司培育优势项目的“孵化器”作用,全力做大做强股份公司。现在集团公司的不良资产只剩下5个多亿,而其培育的诸如新机场公路、轻轨铁路、汽车博览会等一批被普遍看好的项目却成长顺利,一旦时机成熟就可直接注入股份公司,成为可直接产生利润的生力军。
    最后,杨丹地还特别强调,对于大型国有企业来说,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决策机制和完全市场化的经营模式,有助于及时清理那些随着企业发展而伴生的非组织破坏力量,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内在保障。为此公司近几年积极推进科学的集体决策机制,实行可控制的扁平化事业部制管理,并努力在激励机制方面有所突破,均有效强化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