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股市长青树是这样长成的”系列报导——广州控股拓展持续增长空间
发布人:admin发布时间:2004-11-18 00:00:00

广州控股拓展持续增长空间  

      □证券时报 桑慕 2004-11-15

  相比电力行业的龙头公司,广州控股显得有些“袖珍”:这家广州地区最大的发电企业,目前运行中的装机容量仅为190万千瓦;
  相比其他激情豪迈欲跨出国门的企业,广州控股又显得很内敛:其发展战略是成为面向珠三角的大型综合能源供应商,潜心耕耘的只是家门口这“一亩三分地”。
  然而,就是这家不显山露水的公司却在证券市场上演绎了别样的风华:自1997年上市以来,通过踏踏实实的经营实现了股东权益的不断增值,实现利润超过50亿元,实施现金分红累计达到14.79亿元,超过2004年增发前14.56亿元的历次募集资金净额。尤其令人称道的是,自1999年以来,公司连续5年实施现金股利分配政策,近3年分红占净利润比例逐年递增,2003年更是达到54%,是股市中为数不多的连续3年股息率接近或高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公司。
  广州控股成长的奥秘何在?
  构建前瞻性产业布局
  去年还在享受需求迅猛增长之硕果的电力公司,今年便须直面煤价飞涨造成的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在一些电力上市公司不堪承受压力、业绩纷纷下滑之际,广州控股似乎是风景这边独好,其煤炭物流业以超常的业绩增长弥补了电力产业利润下滑的压力。在广州控股采访,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了广控人的兴奋:“公司前瞻性的产业布局初露峥嵘。”
  1997年,广州控股开始进入煤炭物流领域,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已经成为广东省最大的煤炭供应商之一,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一批稳定的客户群体,形成了从煤源到运输、中转、储存、质检和销售的“一条龙”服务保障体系。在煤炭供应形势日益紧张、煤价飞涨的今天,广州控股这一前瞻性的产业布局已然硕果摇枝,前三季度仅这块业务便已取得8413万元的纯利。
  近年来广州控股又开始进军油品、燃气供应领域,目前已形成了油库、油码头、燃气管网等优质资产。在能源危机凸显的今天,美好的前景又一次展现在广控人面前:这一把握能源发展趋势、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在不久的将来也将为股东带来丰厚的回报。
  从单一电力公司到相关多元的产业布局,再到现在提出要成为面向珠三角的大型综合能源供应商,应该说,科学的发展战略和前瞻性的产业布局,正是广州控股业绩稳定增长的关键。当公司副总裁兼董秘吴旭一脸轻松地总结公司成功经验时,对于广控进军综合能源供应的发展思路也是娓娓道来。
  相比其它一些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而言,电力应是一个不错的行当,广州控股为什么还要进军综合能源供应领域呢?“实际上这是公司结合整个发展环境、自身能力、自身特点做出的一个必然选择。”吴旭说。广控虽然是广州地区最大的发电企业,装机容量占广州市30%左右,但与众多行业巨头相比,即使花大力气投资、收购恐怕也只能望其项背;而广州控股又属地方性企业,在跨地区电源建设项目上并无优势,电力产业扩张的空间实质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限制。同时,单一的电力产业也会使得公司难以规避燃料价格上升及电价下调的风险。形势逼迫广州控股必须转型。
  “公司董事会认为目前的发展战略是适合广州控股的。”吴旭用一句话总结了公司管理层对“成为面向珠江三角洲的大型综合能源供应商”这一发展战略的看法。至于业务发展的重点为何落在珠三角,他解释说,珠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高速增长带来的能源高消耗问题已经显现,数据显示,广东是全国能源需求量最大的地区,每年煤炭消费量超过8000万吨,燃料油和成品油消费量也在3500万吨以上。但广东本身是能源缺乏的地区,需要有一个载体把能源供给市场,广州控股便希望成为这个载体。在增发募集资金全部投入电力项目,尽力发展电力产业的同时,公司加大了煤炭、油品、天然气的发展力度。今后3到5年内,待公司这几大业务全都产生效益时,公司必将进入又一个强劲增长的新时期。    
  控制稀缺性资产
  2002年,广州市政府出台一个宏大的规划:在538平方公里的南沙开发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再造一个目前广州的经济总量。南沙,以其珠三角几何中心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水运发达的天然优势,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广州控股的几大产业就落脚于南沙。
  在南沙,广州控股已拥有4万吨级的煤码头和堆场,建立了目前华南地区最大的8万吨油品码头及36.3万立方米的油库;公司控股的珠江电厂以及在建的70万千瓦lng联合循环发电机组也位居南沙。此外,公司控股的南沙发展燃气公司已通过公开投标取得了南沙开发区燃气供应经营权,引进国外天然气的中转设施项目也正在策划当中。因南沙这一区域的特殊性,广州控股坐拥的上述堪称“稀缺”的资产,更显现出其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吴旭介绍说,广州控股过去及今后的持续成长,正是得益于在证券市场上的融资及再融资,获得资金上的支持,投资了一批相对稀缺的资源性资产,如电厂、煤码头、油库、油码头等。有了这些稀缺性的能源供应设施,在珠三角这样一个能源稀缺的特殊地区,广州控股赢得了竞争的主动权。
  刚刚完成的增发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均为广州控股盈利水平最高的电力产业项目,达产后公司电力产业的权益装机容量将翻一番。
  目前,广州控股煤炭供应的市场占有率已名列广东前三甲,占据10%以上的市场份额,据称其今年销售市场煤将力争达到360万吨。在建立了稳定的销售网络之后,广州控股目前正在加紧推进煤炭物流一体化工作,与中远集团属下的广远公司合作组建了航运公司,寻求煤炭资源合作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煤码头中转设施扩建至6万吨的工程也将在明年动工。吴旭乐观地估计,公司煤炭物流业在未来几年将再上一个大的台阶,目标是在2013年销售量达到2000万吨。
  吴旭透露,公司的油品、天然气业务发展,也均将循着煤炭业务这种先控制中转设施,进而再往上游拓展,实现纵深一体化的思路全力做强做大。油品项目已在今年8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行,现在正着力构建销售网络,搭建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力争成为珠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油品供应商。
  向管理要效益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广州控股在进入任何一个新的市场领域的时候,都采取和相关行业的顶级公司进行战略合作的形式,以确保项目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从一开始就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如与全球三大石油巨头之一的bp公司在油品物流产业方面的合作,与中远集团在煤炭航运方面的合作等。据称,下一步公司煤炭、天然气业务也将寻求与行业佼佼者合作,以全面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发展,广州控股已形成了一支经验丰富的强有力的管理团队,确保了各产业的管理水准和成本控制能力。在电力产业领域,广州控股旗下的珠电公司和东电公司的平均发电利用小时数、平均等效可用系数、供电煤耗、厂用电率等指标在广东地区发电企业中均处于前列;在能源物流领域,煤炭物流业务的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坏账率等在同行业也处于前列;油品供应、基础设施领域也迅速形成了先进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现代企业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管理的竞争。广州控股上市多年来的经验早已证明了这一点。通过上市,公司进一步转换了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并建立了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与控股股东之间形成了“二元运作、集优发展”的滚动发展模式,即控股股东利用自身优势将培育成熟的优质项目择时注入上市公司,使公司保持滚动发展的态势,从而实现公司与控股股东的“双活”和“双赢”。
  (摘自2004年11月15日《证券时报》头版)

网站地图